2017年第16期 总第103期 2017年12月15日
|
||||||||||||||||||||||||||||
|
||||||||||||||||||||||||||||
|
重磅|2017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榜单发布!(附解读)
12月12日,由《中国能源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共同主办的“一带一路”国际能源高峰论坛在人民日报社举行,备受关注的“2017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榜单”在会上发布。
“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活动是《中国能源报》与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共同推出的针对新能源行业权威研究评价的大型公益活动,该活动自2011年始,已成功举办六届。
回首2016年,全球新能源产业投资继续处于高位,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持续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大增促使储能需求快速增长,新能源产业企业并购重组加剧,产业发展呈现新的态势和特点。
受此影响,2017“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的榜单发生了较大变化,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特别对以下七大特点进行了梳理总结。(完整榜单请详见文末图片)
1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入围门槛首超十亿
2017年“500强”上榜企业最低营业收入再迈上一个新台阶,首次超越十亿元人民币大关,达到了11.85亿元人民币,比2016年“500强”的7.58亿元提高了4.27亿元,企业入围门槛提升幅度是2016年1.33亿元的3.21倍。
图1给出了2012年至2017年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企业最低营业收入情况即入围门槛。由图中可以看出,“500强”企业的入围门槛逐年稳步提高,近两年有加速提升之势。
图1 2012-2017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入围门槛(亿元人民币)
2017年“500强”企业的总营业收入达到33965亿元人民币,比2016年的30666亿元增加了3299(2016:+2337)亿元人民币。
图2 2012-2017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总营业收入(万亿元人民币)
图2给出了2012年至2017年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历年的总营业收入情况。由图中可以看出,“500强”企业的总营业收入呈逐年稳步增长的态势,这与企业入围门槛的情况一致,都受益于全球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增长。
2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国家分布基本稳定
2017年“500强”上榜企业分别来自34个国家和地区,比2016年“500强”少2个国家。其中,中国(中国大陆及香港、澳门、台湾)有协鑫(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晶龙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龙源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198家企业进入“500强”榜单,比去年(193家)增加5家,占39.6%,居首位;
图3 2017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国家分布
美国有GE Energy、Archer Daniels Midland Company、Valero Energy Corporation、Bunge、First Solar等64家企业进入“500强”榜单,比去年(65家)少1家,占12.8%,位居第二;
日本则有Panasonic Corporation、GS Yuasa Corporation、Toshiba Corporation、NSG Group等58家企业进入“500强”榜单,比去年(46家)增加12家,占11.6%,排名第三;
德国有Siemens AG、Enercon GmbH、Nordex SE等35家企业进入“500强”榜单,与去年(35)持平,占7%,位居第四;韩国有LG Chem.、Samsung Sdi、Hanwha Q CELLS、OCI、SK等23家企业进入“500强”榜单,比去年(28家)少5家,占4.6%,位居第五;巴西、法国各有12家,各占2.4%,并列第六;印度、西班牙和芬兰各9家,各占1.8%,并列第八(见图3)。
3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新兴市场国家追赶脚步趋缓
从上榜企业数看,2017“500强”企业中,新兴市场国家上榜企业为253家,比2016的250家增加了3家;发达国家上榜企业数为247家,比2016的250家减少了3家。新兴市场国家与发达国家二者之间上榜企业数之比为1.02:1(上年则为1:1),新兴市场国家上榜企业数首次超越发达国家(见图4)。
图4 2012-2017“500强”企业中新兴市场国家与发达国家企业数
从上榜企业规模来看,2017“500强”企业中,发达国家上榜企业营业总收入为20101亿元,比2016年的18327亿元增加1774亿元,约占“500强”营业总收入的59.18%,比2016年的59.76%年减少了0.58个百分点;新兴市场国家上榜企业总收入为13864亿元,比2016年的12339亿元增加了1525亿元,约占“500强”营业总收入的40.82%,比2016年的40.24%增加了0.58个百分点。
图5 2012-2017“500强”企业中新兴市场国家与发达国家企业总营业收入(亿元)
图5给出了2012年至2017年“500强”企业中新兴市场国家与发达国家企业营业收入总和的变化情况。由图中可以看出,新兴市场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2013年达到最大,随后二者之间的差距在2014—2016年间呈逐年加速减小趋势,而在2016-2017年间差距缩小趋势则大幅减缓。
发达国家企业总营业收入在2013年达到一个阶段性高点20883亿元,随后逐年减少直至2016年的阶段性低点18327亿元,而2017年则大幅增加,重上2万亿元大关;与此相反的是新兴市场国家企业总营业收入则是呈现先减少后增加模式,并在2013达到低点7418亿元后开始逐年增加,并呈加速趋势。图6则给出了2012-2017“500强”企业中新兴市场国家与发达国家企业总营业收入占比情况。此图更直观地印证了上述趋势。
图6 2012-2017“500强”企业中新兴市场国家与发达国家企业总营业收入占比
以上结果是由于新能源产业中各行业发展阶段不同所引起的。2013年时,发达国家特别是德国是全球最主要的光伏市场,而新兴市场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光伏市场则处于起步阶段,这使得发达国家的光伏产业企业具备更强大的支撑,企业竞争力也更强,进入500强的企业也相对较多;而随着新兴市场国家特别是中国、印度等光伏市场的快速崛起,其所在国企业的竞争力也相对增强,而反之发达国家的企业竞争力则迅速下降(很多企业破产、重组),这使得500强企业格局也发生相应变动。
这两年来,储能市场开始快速发展,发达国家在相关技术及市场上发展比新兴市场国家(中国除外)更成熟、快速,相关企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和发展优势,这使得500强中发达国家储能企业增长要比新兴市场国家要快要多。因此,总体上就表现为新兴市场国家的追赶脚步相对放缓。
4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企业欧洲近乎停滞
自2015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首次在入围的企业数和其总营业收入额上被亚洲全面超越后,欧洲近两年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每况愈下,今年更是近乎停滞不前。
图7 2012-2017“500强”亚洲、欧洲企业数及其占比对比
图7给出了2012-2017“500强”中亚洲、欧洲企业数及其占比情况。由图中可以看出,自2013年之后,欧洲企业数一直处于下降状态,今年更是只有111(2013:155)家企业入围。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亚洲入选企业数一直处于快速增长的状态,今年更是达到了惊人的291家,占58.2%,牢牢占据首位。
图8 2012-2017“500强”亚洲、欧洲企业营业收入及其占比对比
图8给出了2012-2017“500强”中亚洲、欧洲企业总营业收入及其占比情况。与入选企业数微微有所不同的是,欧洲企业总营业收入在2015年的低点之后,近两年开始缓慢增长,2017达到9290(2016:9211)亿元,比2016年略微增加了79亿元;但是,从占比看却是从2016的30.04%下滑到了27.35%,下降了2.69百分点。
而亚洲情况则有很大的不同,其入选企业的总营业收入额与企业数一样,自2013年以来一直处于增长状态,今年更是达到了16771(2016:14336)亿元,比2016年增加2435(2016:+3683)亿元,占“500强”总营收额49.38%(2016:46.75%),接近半壁江山。
显然,不管是从上榜企业数、企业总营业收入,还是从上榜企业数增加值和总营业收入增加值来看,亚洲新能源产业一直处于增长状态,而欧洲则相反处于半停滞状态甚至是萎缩状态,这也使得亚洲的优势更加明显。
5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中国企业营收突破万亿
2017“500强”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据198家,比去年(2016:193家)增加5家。中国入选企业数依旧占据绝对优势,远多于排名第二的美国(64家)和排名第三的日本(58家)。
图9 2012-2017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中国企业总营业收入(亿元)
从收入规模看,中国入选企业总营业收入达10940(2016:9915)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也是全球唯一一个突破万亿元大关的国家,比去年增加1025(2016:+3041)亿元;平均每家企业营业收入55.25(2016:51.37)亿元,比去年增加3.88(2015:+10.99)亿元。图9给出了2012-2017年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中国企业总营业收入的变化情况,由图中可以看出,在2013年的低点之后,500强中国企业的总营业收入一路上涨,今年更是突破了万亿元大关,这主要是我国新能源装机容量特别是光伏装机容量快速增加和近两年储能电池的快速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
6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企业产业发展地域特征明显
2017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产业发展的地域特征十分明显。表1给出了2017“500强”企业的产业洲际分布情况。由表中可以看出,从企业数上看,多元产业企业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太阳能企业则主要在亚洲;储能企业也主要是在亚洲;生物质能企业则相对均衡,主要分布在北美洲、欧洲、亚洲和南美洲;风能企业主要在亚洲、欧洲;而地热能企业则主要在北美洲。图10则更清晰的展示了这一点。
表1 2017“500强”企业产业企业数洲际分布情况
从企业营业收入规模看(见表4、图10),多元产业企业主要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太阳能企业主要在亚洲;生物质能则主要在北美洲、南美洲和欧洲;储能企业主要在亚洲;风能企业主要在欧洲;地热能企业主要在北美洲。
图10 2017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企业产业企业数洲际分布占比图
从企业营业收入规模看(见表2、图11),多元产业企业主要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太阳能企业主要在亚洲;生物质能则主要在北美洲、南美洲和欧洲;储能企业主要在亚洲;风能企业主要在欧洲;地热能企业主要在北美洲。
表2 2017“500强”企业产业营业收入洲际分布情况
图11 2017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企业产业营收洲际分布占比图
7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企业产业格局发生根本变化
2017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开始呈现出太阳能、生物质能、储能和风能四足鼎立的基本格局而不是之前的太阳能、生物质能和风能三足鼎立格局,产业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入选企业数量来看,2017“500强”企业中从事太阳能、生物质能、储能和风能及开展多元化经营但是以太阳能、生物质能、储能和风能为主的企业(下简称:多元产业企业)共有498家与2016年持平,占“500强”的99.9%。其中,多元产业企业为189(2016:188)家,太阳能企业117(2016:147)家,生物质能企业55(2016:56)家,储能电池企业93(2016:60)家,风能企业44(2016:47)家,其余两家均为地热能企业。
图12 2016、2017“500强”产业分布图(单位:亿元)
从收入规模来看,2017“500强”企业中从事太阳能、生物质能、储能、风能及多元产业企业的总营业收入33905(2016:30618)亿元,占总营业收入的99.82%(2016:99.84%)。其中,多元产业企业总营业收入为13711(2016:14626)亿元(见图12),占总营业收入的40.37%(2016:47.69%)(见图13);太阳能企业为7808(2016:7214)亿元,占总营业收入的22.99%(2016:23.53%);生物质能企业为4614(2016:3529)亿元,占13.58%(2016:11.51%);储能电池企业为4060(2016:2327)亿元,占11.95%(2016:7.59%);风能企业为3713(2016:2922)亿元,占10.93%(2016:9.53%);地热能企业为60(2016:47)亿元,占0.18%(2016:0.15%)。
图13 2016、2017“500强”企业产业营收占比分布图
由以上结果可看出,储能产业不管是从营业总收入规模还是企业数上均已经超过风能,成为新能源产业的新增长极。这主要是这两年储能产业快速发展的结果。图14给出了2012年至2017年“500强”中储能产业企业总营业收入和其在总营业收入中占比的情况。由图中可以看出,储能产业在经历前几年的平稳增长后,这两年迎来了爆发式增长,这主要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所带动的。
据统计,2016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全年累计销售达到77.4万辆,较2015年增长40%;而中国新能源汽车(包括乘用车和商用车)生产51.7万辆,销售50.7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51.7%和53%。
图14 2012-2017“500强”储能产业变化情况
综上所述,受新能源产业投资,各国产业政策变化不一的影响,2017“500强”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呈现出新特点:
企业入围门槛首次突破十亿元大关;中国新能源企业营业收入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是全球首个也是唯一一个突破万亿的国家;亚洲新能源产业发展优势继续扩大,而欧洲则处于停滞状态;新能源产业企业的地域分布特征十分明显,每个洲都有自己重点发展及相对优势的产业;储能电池产业成为新能源产业新的发展引擎,且产业呈现爆发式发展趋势。我们相信,随着新能源汽车的逐渐普及,储能电池产业将步入加速车道,其也必将成为新能源产业的龙头。
“2017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排行榜
返回
《高端智能再制造行动计划(2018-2020年)》解读
聚焦重点领域 补齐再制造短板--《高端智能再制造行动计划(2018-2020年)》解读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高端智能再制造行动计划(2018-2020年)》(简称《行动计划》),旨在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和《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加快推动高端智能再制造产业发展,进一步提升机电产品再制造技术管理水平和产业发展质量,推动我国工业绿色发展。
《行动计划》是促进绿色经济增长的一项主要举措
1、强化顶层设计,培育工业绿色增长新动能。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之一。加快推进工业绿色发展,努力推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传统工业发展方式的深层次、根本性变革,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我国再制造产业作为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实现节能减排、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势在必行。《行动计划》的发布进一步深化了再制造理念,丰富完善了我国工业绿色发展政策体系,明确了我国再制造产业高端智能化发展的思路。从宏观层面引导推进我国再制造产业绿色发展,是工业领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工业绿色发展、促进绿色经济增长的一项重要举措。
2、促进产业协同与互动发展,带动全产业绿色水平提升。《行动计划》的发布为未来3年我国高端智能再制造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推进“以尺寸恢复和性能提升”为主要技术特征的中国特色再制造产业发展模式,推动再制造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力争到2020年带动我国再制造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这将有助于我国加快形成“资源能源-产品-报废-再制造-产品”的循环型产业链条,缓解大量报废产品带来的环境负荷与资源浪费。同时,有效促进再制造生产与新品设计制造反哺互动,带动各环节产业之间协同创新与发展,为工业绿色发展奠定基础。
3、推进高端智能再制造技术突破与应用,提升绿色技术装备水平。近年来,国家积极培育再制造产业发展,目前已初具规模,并呈现出高端化、智能化的新发展态势。《行动计划》的发布重点聚焦在具有重要战略作用和巨大经济带动潜力的关键装备,如航空、医疗、重型机械装备等领域的再制造。加快推进以高技术含量、高可靠性要求、高附加值为核心特性的高端智能再制造关键工艺技术装备研发应用与产业化推广,促进增材制造、特种材料、智能加工、无损检测等绿色基础共性技术在再制造领域的应用,将增强绿色再制造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大幅提升产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
《行动计划》推动我国再制造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发展
多年来,在国家宏观政策引导,在有关部门和相关研究院校、企业积极探索下,我国再制造产业无论是关键技术装备研发与应用,还是标准化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再制造关键技术、装备和管理仍需加强。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水平与部分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与日益增长的高端智能装备生产制造和运行维护需求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二是再制造产品、工艺技术,以及检测与评价认定等方面的标准仍不完善。公众对再制造产品性能、质量等存在质疑,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再制造产品的应用推广。三是逆向物流仍存在较大障碍。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较为有效的“旧件”回收模式与体系,缺少“原料”的再制造企业难以实现规模化发展。四是缺少相关政策支持。相较于传统制造业,再制造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但市场需求明显,需要加大财税、金融等方面的配套政策支持力度,引导产业快速发展。
1、聚焦重点领域、融合先进技术,破除再制造技术装备短板。《行动计划》将加强高端智能再制造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推动智能化再制造装备研发与产业化应用作为两项首要任务,明确了高端智能再制造技术装备创新研发与产业化的重点领域和技术需求,具体包括:突破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医疗影像设备关键件再制造技术,推广应用盾构机、重型机床、内燃机整机及关键件再制造技术,探索工业机器人、大型港口机械、计算机服务器等再制造,并加快再制造智能设计与分析、损伤检测与寿命评估、质量性能检测与运行监测,以及智能拆解、绿色清洗、智能再制造生产加工等技术装备研发和产业化应用。
2、以龙头企业为带动,逐步壮大我国高端智能再制造产业。一方面,实施高端智能再制造示范工程,培育技术水平高、资源整合能力强、产业规模优势突出的高端智能再制造领军企业,形成一批技术先进、管理创新的再制造示范企业,建设绿色再制造工厂,带动行业整体水平提升。另一方面,鼓励以高值关键件再制造龙头生产企业为中心,形成涵盖旧件回收、关键件配套及整机再制造的产业链条,培育高端智能再制造产业协同体系。特别是面向化工、冶金和电力等行业大型机电装备维护升级需要,培育一批服务型高端智能再制造企业。
3、标准先行,引导我国智能高端再制造产业规范化发展。加强高端智能再制造标准化工作,发挥标准的规范和引领作用,对提升再制造技术装备水平、促进再制造产品市场认可和应用推广具有重要意义。《行动计划》提出,将加快高端智能再制造标准研制,制修订和宣贯再制造管理、工艺技术、产品、检测及评价等共性标准,鼓励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企业制订行业标准及团体标准;将进一步完善再制造产品认定制度,规范再制造产品生产。同时,推动开展第三方检测评价,促进行业规范健康发展。
4、探索新机制、新模式,促进高端智能再制造产品推广应用。《行动计划》鼓励设备维护和升级需求量大的企业联合再制造生产和服务企业、科研院所等,构建用户导向的再制造产品质量管控与评价应用体系;鼓励应用新一代信息化技术实施再制造产品运行状态监控及远程诊断,逐步建立覆盖旧件高效低成本回收、再制造产品生产及运行监测等的全过程溯源追踪服务体系;推动利用融资租赁、以旧换再、以租代购和保险等手段构建再制造金融服务新模式,推进逆向物流与再制造产品信息共享,建立基于电子商务的再制造产品营销模式。
5、从产品研发到应用推广,全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行动计划》明确了下一步将充分利用绿色制造、技术改造专项及绿色信贷等手段支持高端智能再制造技术装备研发和产业化推广;开展再制造产品认定,将其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及绿色工艺技术产品目录,加快高端智能再制造装备应用推广步伐;推动通过国家科技计划支持符合条件的高端智能再制造工艺、技术、装备及关键件研发。此外,对于符合条件的增材制造等高端智能再制造装备将纳入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首批次保险等财税政策支持范围,加大扶持力度。(赛迪智库工业节能与环保研究所 王颖)
转自:中国电子报
返回与储能“结亲” 与清洁能源协同 充电行业创新跨界
“充电”和“储能”两个专业领域不仅同时办展,并且交叉融合,11月22~24日举行的第十届北京国际充电站(桩)技术设备展览会和2017北京国际储能技术与应用展览会耐人寻味。
在信息时代诞生的电动汽车充电行业,一直创新不止,但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创新已由行业内部的技术创新拓展到跨行业的融合和协同。与储能和清洁能源发电的抱团结亲,使行业突破了发展桎梏的同时,实现了更为全面的绿色发展。
行业火热引发生态培育需求
今年前三季度稍显温和的电动汽车行业突然被加了一把大火。9月27日,工信部等多部门联合发布《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业内俗称“双积分”政策),通过“燃料消耗”和“新能源汽车比例”两项积分,强制汽车生产企业增加新能源汽车比例。“双积分”政策引发世界著名汽车企业纷纷采取措施积极地在中国部署新能源汽车生产,中高端新能源汽车将会快速投入市场,激发新能源汽车购买量,进而增大了对充电设施的需求。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情报所总监左培文介绍说,近两年来,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速度非常快,但充电桩增长速度远远低于新能源汽车的增长速度,桩车比例整体下降。2016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的车桩比约7:1。根据《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的要求,至2020年我国车桩比将达到1:1的合理水平。
“充电设施无法令消费者满意,除了量上的不足,还有基础设施建设位置不合理,故障维修不及时等原因。行业尚未满足客户对充电便利性的需求。”左培文说。
业内人士指出,在现有的情况下,提高充电设施利用率成为关键因素。为此,各种基于互联网+的运营平台纷纷建立。北京市新能源汽车发展促进中心主任牛近明介绍说,北京市目前共有新能源汽车近16万辆,公共充电桩1.8万个,分别由34个运营商管理。为解决充电难的问题,北京市通过推出第三方的分享平台e充网。
“以‘互联网平台+充电设施运营’为核心竞争力的平台生态型业务模式,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国家电网能源研究院代贤忠指出,重点是依托充电设施运营平台实现与社会其它平台的对接,进一步打造“平台的平台”,提供更加精准的增值服务。最后转变为电力市场和碳交易市场相协调的,与电网互动的业务模式。市场格局将从当前的散乱小的格局逐渐转变为由少数的几家大型平台运营商主导的生态格局。
“电动汽车将迎来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期,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的商业模式创新加速落地,我们近期也可以看到很多能源企业、汽车制造企业和车辆运营企业之间的合作布局充电设施的建设运营。未来这个产业生态将进一步培育,市场活力将进一步提高,运营效率将进一步提升。”代贤忠说。
充电桩成为智能储能单元
环首都京津唐高速、世界屋脊拉萨、沿海国际大都市上海……今年以来,在全国多个地区光储输一体化电动汽车充电站纷纷建成投入使用,光伏发电、储能电池、智能充电桩等多项先进技术融合应用的新模式昭示着电动汽车充电行业跨界融合发展的趋势。
“研究发现,电动汽车接入电网的时候确实会对配电的符合曲线造成影响,如果不对充电进行有序控制,负荷峰谷差会进一步扩大,无序的快充对电网安全影响非常大。但是经过有序充电监管以后,可以抑制峰谷差。如果在晚上储能,白天利用存储的电能充电,经过这样的优化调度可以大大减少网损。”中国电力科学院教授级高工李相俊在2017新能源汽车充换电技术高峰论坛上说。
今年10月,我国《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明确提出拓展电动汽车等分散电池资源的储能化应用。积极开展电动汽车智能充放电业务,探索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等分散电池资源的能源互联网管控和储能化应用。
“所以我们尝试把充电桩和储能做一个结合,这样可以实现对充电系统优化,达到更好的经济性和更好的使用效果。”永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惠坤告诉记者,他们设计的第一代方案中储能和充电桩是相对独立的系统,可以解决一部分充电负荷对电网的冲击问题,但因为电池成本较高,经济性并不理想。因此,公司正在设计把储能系统合并到充电桩里面,原来充电桩经过技术改造,本身既是一台充电桩也是一台储能的裂变器,设备配套成本大大下降。储能电池直接挂在充换电桩的直流母线上面,能量转换次数由2次降为1次,提升了能量转换效率。
“未来大家讨论比较多的是把汽车变成电网的储能单元,充电桩改造以后本身就是双向能量流动的变换器,具备能量双向流动能力,可以通过充储桩连接到大电网,接受大电网的调度。充储桩在不充电的时候承担储能裂变器的功能,适当的时候对电池进行充电,或者将电池当中的电能回归到电网。”杨惠坤介绍说。
左培文指出,电动汽车与智能电网之间的互动是解决行业目前问题的关键。电动汽车必须要形成智能的储能单元,实现和智能电网的互通,以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
电动汽车与清洁能源协同
“清洁低碳发展已经成为能源行业转型发展的方向。为了实现清洁发展的目标和能源系统的优化需要做哪些工作?供给侧清洁能源发电、需求侧电动汽车充电将会具有巨大的潜力,未来将会实现新能源与电动汽车的协同。”在2017新能源汽车充换电技术高峰论坛上,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中心副主任赵勇强表示。
赵勇强指出,30年内,50%以上的车辆来自于清洁能源就可以实现,因此需要现在开始协同发展。
如何实现电动汽车与新能源协同发展?赵勇强指出,关键是有序充电。汽车要在合适的时间使用风电或光伏发电进行充电,享受更低的价格。“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并网,如果不限电将对电网系统形成巨大的冲击,如果实现有序充电,可以大大减少对电网冲击,同时帮助消纳大规模的风电光伏,真正实现系统的协同效应。
赵勇强介绍说,通过新能源与电动汽车协同,可以使弃风弃光的限电量从30%左右降到8%以下。“储能是近两年来能源电力系统讨论的议题,但是我们认为V2G技术将比单纯的新增储能设施电池更具有性价比。分布式光伏现在已经成为太阳能发电的最主要方向之一,分布式光伏将来更能够实现广泛的应用,与电动汽车可以实现空间上的协同。”
据了解,V2G是Vehicle-to-grid的简称,它描述了这样的一个系统:当混合电动车或是纯电动车不在运行的时候,可以将电池的能量传送到电网,反过来,当电动车的电池需要充满时,电池可以从电网获取电能。
赵勇强介绍说,新能源和电动汽车将是未来电力系统的供给侧和需求侧的两大支柱,未来电动汽车将形成数十亿千瓦以上的灵活负荷,加上反向电量将达20亿千瓦以上,基本上等同于全国年发电总量,具有巨大的协同潜力。
他指出,充换电价格是实现协同最关键的手段。“实现协同一方面靠技术手段,另一方面要靠政策手段,最主要的是通过价格和电力市场。当前电价是政府定价,未来要进行调整,要通过有序的充电、分时电价引导用户和汽车服务商在合适的时间充电。电力系统方面则需要通过新的辅助服务市场实现优化。”他说。返回
2018年中国核电行业前沿分析
核电作为一种清洁高效能源,是我国增加能源供应、优化能源结构、应对气候变化最重要的选择之一,把核电规模搞上去应当作为能源战略的一个重点。本文客观分析了过去几年来我国核电发展情况,并预测了未来几年的核电良好的发展趋势。
经过多年实践,我国已经掌握了成熟可靠的核电技术,具备了加快核电发展的条件。我国核电建设将在2008-2010年迎来一波高峰,近年来相应机组完工并网,带动核电在运装机容量快速增长。
独特优势:清洁环保、运行稳定、安全高效
清洁环保:我国能源消费过度依赖煤炭等化石能源,在全国总装机容量中,火电比例一直居高不下,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根据中电联数据,每燃烧1吨标准煤将产生二氧化碳2620千克,二氧化硫8.5千克,氮氧化物7.4千克和280千克炉渣,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而在核电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粉尘等物质均为零排放。根据中电联数据,2016年全国累计发电量6.0万亿千瓦时,其中核电累计发电量为213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约24.4%,约占全国总发电量的3.5%。与燃煤发电相比,2016年全年核能发电相当于减少燃烧标准煤约6568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约17208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硫55.83万吨,减少排放氮氧化物48.6万吨。
图表1:2015年煤电污染物在全国排放量中的占比(%)
图表2:2016年全国各电源发电量占比(%)
安全高效:从安全性来看,根据概率安全分析,以AP1000为代表的三代核电站事故率低至10-6次/年,比我们生活当中的大部分行业都要安全。核电站有三层防护屏障,防止发生泄漏。核电站周围一年的辐射剂量和乘坐一次飞机相当。从高效性来看,核能要比化学能大得多,一座百万千瓦的煤电厂每年要消耗约300万吨原煤,而一座同样功率的核电站每年仅需补充约30吨核燃料,后者仅为前者的十万分之一。
运行稳定:目前大部分核电站处于基荷运行,不参与调峰。基荷运行可以提高燃料利用效率。核电的换料周期相对固定,一般都是连续运行12个月或180个月换一次料,所以核电站的运行方式高效稳定。2016年,光伏发电、风电、水电、火电和核电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分别1103小时、1742小时、3621小时、4285小时和7042小时。核电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远高于其他电源利用小时数。
图表3:核电辐射与日常生活辐射对比(毫希)
图表4:2016年全国各电源利用小时数(小时)
政策利好,核电未来发展空间大
我国政府始终秉承安全高效发展核电的方针,在未来能源规划中对核电提出了较高的目标,且近几年的能源政策中核电规划始终保持一致。根据近年来陆续发布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及《“十三五”核工业发展规划》等文件的规划目标,到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坚持安全发展核电的原则,加大自主核电示范工程建设力度,着力打造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沿海核电项目建设。建成三门、海阳AP1000自主化依托项目,建设福建福清、广西防城港“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开工建设CAP1400示范工程等一批新的沿海核电工程。深入开展内陆核电研究论证和前期准备工作。认真做好核电厂址资源保护工作。
图表5:近年核电规划汇总
2018-2020年核电或将迎来建设潮。根据国家核安全局数据,截至2017年11月20日,我国投入商业运行的核电机组有37台,累积装机容量约3581万千瓦;在建核电机组19台,累计装机容量2200万千瓦。我国核电装机容量占比仅为2%,距离2015年全球核电装机容量平均占比6.4%还有很大差距。在建19台核电机组在2020年前全部投运,届时核电装机容量达到5781万千瓦,基本完成5800万千瓦的装机目标。但是上述规划中还有3000万在建容量需要在2020年前开工,这就意味着未来三年内将开工建设30台百万机组核电站,平均每年开工建设10台。
图表6:2016年全国各电源装机占比(%)
图表7:2016中国与全球核电装机占比(%)
图表8:截至2017年11月我国商运核电机组
图表9:2017年11月我国在建核电机组
技术路线明确,三代核电建设稳步推进
三代核电技术路线是CAP系列和华龙一号。目前,我国的第三代核电技术路线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CAP1000和CAP1400,另一种是中核和中广核自主研发的HPR1000(华龙一号)。AP1000依托项目为三门核电1/2号机组和海阳核电1/2号机组,华龙一号示范项目为福清5/6号机组和防城港3/4号机组。
图表10:AP1000首堆工程节点
困扰核电审批的问题将被消除,2018年或将是国产三代核电大批量建设元年。从2016年至今,尚未有新的核电机组开工建设,其主要原因就是三门1号机组(AP1000首堆)未能实现商运,以及“华龙一号”技术路线未能完成融合。近期,这两个困扰核电建设的因素都将被消除。2017年7月,三门核电1号机组热试结束,《华龙一号技术融合方案》也得到复批。目前三门核电1号机组已经开始装料前准备,完成装料后,核电机组将进入带核状态,这标志着AP1000全球首堆并网发电已经不远了。华龙一号后续项目的审批工作也将陆续展开。预计2018年或将迎来新一轮核电建设大潮。
CAP1400初步设计方案已于2014年通过审查。CAP1400大量采用非能动技术,技术先进,但是设备制造难度较大。大量设备系首次制造使用,没有工程实践经验,示范项目进展可能较为缓慢。华龙一号在能动安全的基础上采取了有效的非能动安全措施,技术较为成熟,工程难度较小。华龙一号示范项目福清5/6号机组和防城港3/4号机组已于2015年开工建设。
图表12:筹建中的核电机组
核电企业积极布局海外和小堆,带来核电市场新增量
我们认为核电“走出去”战略初现成果。2013年10月,国家能源局《服务核电企业科学发展协调工作机制实施方案》首次提出核电“走出去”战略。国际原子能机构预计,2016年至2025年十年间,除中国大陆外,全球约有60-70台100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建设,海外核电市场空间将达1万亿元。我们认为我国核电出海的时机已经成熟,中国核电企业凭借国内充足的订单,三十年的技术积累、相对低廉的造价及充沛的资金实力,有望在全球核电竞争中脱颖而出。目前我国核电三大核电集团正积极布局全球市场。近年来已于巴基斯坦、英国、阿根廷等多个国家签署了核电站项目合作协议并取得了一系列实质性进展。
图表13:中国国产核电走出去战略布局
小堆市场前景广阔。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将小堆定义为300MW以下的核反应堆。目前,随着核电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功能模块式小型堆逐渐成为各相关企业后续的重点规划产业。核电小堆不仅可以用作发电,而且可以进行工业供热供汽,为城市供暖,还可用于海水淡化和海洋开发,市场前景广阔。
盈利能力:装机容量加速扩张,核电公司盈利能力有望大幅提升
核电盈利能力主要由装机容量决定。核电公司的盈利模式主要由上网电量和度电利润决定。由于核电设备利用小时数有政策保证,基本维持在7000小时左右,所以核电的上网电量主要由装机容量确定。度电利润则由上网电价和成本确定。核电参与市场交易的占比很小,根据中国核电和中广核电力2017年半年度报告显示,2017上半年,核电市场交易电量约为169亿千瓦时,占上网电量的15%左右。未来几年内,核电的上网电价主要参照核电上网标杆电价0.43元/千瓦时。
《保障核电安全消纳暂行办法》颁布,核电利用小时数有保障。2017年3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了《保障核电安全消纳暂行办法》。其中规定,在市场条件受限地区,优先发电权计划按照所在地区6000千瓦以上电厂发电设备上一年平均利用小时数的一定倍数确定。
图表14:2020年前将投产机组
图表15:核电装机容量预测(万千瓦)
综上,我们应积极推动第3代核电技术的引进消化,促进国内先进核电技术的加快开发,掌握先进压水堆技术,实现堆型的标准化规模发展,提高核电设备的国产化水平。同时,积极推进第4代核电技术的自主研发,使其及时进人商业化准备阶段。
核安全是核电发展的生命线,来不得丝毫马虎。大规模发展核电,需要进一步提高安全监管水平,全面加强核电设计、制造、建设、运行等环节的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
规模发展核电,还需要配套形成铀浓缩能力,加快建设乏燃料处理工程,健全核燃料循环体系,使核电发展得到充分的资源保障。
规模发展核电,更需要及早培养相关人员,形成人才队伍,为核电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原标题:2018年中国核电行业前沿分析返回
科华恒盛 ? 云集团自建数据中心再获A级机房认
继9月上海市北云计算中心(云立方)获得A级机房等级证书后,近日,科华恒盛 ? 云集团旗下另外一个自建自营的数据中心—云谷北京大族企业湾数据中心又获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颁发的A级机房等级证书。先后两座数据中心被评为A级机房,标志着科华恒盛 ? 云集团建造高安全等级数据中心的技术能力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准。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是由中国政府批准设立,被多国政府和多个国际权威组织认可的第三方专业认证机构,隶属中国检验认证集团,接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管理。按照我国《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 50174-2008),根据数据中心使用性质、管理要求及由于场地设备故障导致电子信息系统运行中断在经济和社会上造成的损失或影响程度,将数据中心场地基础设施划分为三个等级评价:增强级(A级)、标准级(B级)、基础级(C级)。 其中A级为容错型,机房内的场地设备应按容错系统配置,在电子信息系统运行期间,场地设备不应因操作失误、设备故障、外电源中断、维护和检修而导致电子信息系统运行中断。
云谷北京大族企业湾数据中心位于北京市亦庄经济开发区凉水河二街大族企业湾8和12号楼,紧邻亦庄地铁荣昌东街站,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数据中心总建筑面积20,000㎡,机柜总量4,000个。园区内以绿色数据中心和高科技企业为主,区域内无强腐蚀或污染源,无强电磁或强震动源,无有害气体或易燃易爆物质,无重大工程设施;并可根据客户个性化需求进行电力、隔笼等改造的定制化服务。
电力方面,两路10KV 高压市电供电,每路10,000KVA,UPS 配置2N 冗余,并配备地下式储油库,与附近的供油企业签有供油协议。
空调方面,制冷方式为水冷,水冷机组配置N+2,精密空调配置N+2,温度23±2℃,湿度40-60%。消防方面采用七氟丙烷(FM200)气体自动灭火系统,并配备极早期火灾智能预警系统。
安全方面,7×24安全巡检、7×24安保管制、7×24进出管制、7×24视频监控系统,视频影像保存3个月。
科华恒盛模块化数据中心解决方案
此次再次获得A级认证,充分证明了科华恒盛 ? 云集团数据中心场地基础设施的高标准与高安全的建造能力,欢迎大家莅临!返回
700多套柏克EPS应急电源助力西成高铁,力破陕川蜀道千年难!
话说古蜀道,全长约1000余公里,南起成都,过广汉、梓潼,经广元而出川,在陕西褒城附近向左拐,之后沿褒河过石门,穿越秦岭,出斜谷,直通八百里秦川。2017年12月6日,中国首条穿越秦岭的高速铁路——西成高铁将全线开通。一立千年的栈道和一日千里的高铁,银龙呼啸一路穿山贯岭,陕川蜀道从此迈入高铁新时代,从此,成都至西安只需4小时,接入全国高铁网后仅需3小时,这将成为蜀地与中原地区最快速的陆地通道,千年蜀道不再难了。
高端民族电源品牌“柏克BAYKEE”一直执着于细分市场的深耕细作,为用户量身定制产品方案。柏克勇敢攀登,历经十年,已沉淀了多项行业专属产品方案,诸如:铁路专用电源、高速公路专用电源等,在细分市场领域得以广泛而深入的应用。近日,柏克铁路专用电源方案成功入驻西成高铁,为其全线站房、隧道照明等基础设施及关键系统提供绿色可靠的电能,强有力确保了这条史上最快捷的入川蜀道的应急供电安全,再度领跑轨道交通安全供电领域。
据悉,西成高铁设计时速250km/h,线路全长约643km;北起西安北客站,经户县进入秦岭山区,沿涝峪而上穿越秦岭,经佛坪、洋县、城固至汉中,跨汉江经南郑、勉县、宁强,过米仓山入川,由朝天经广元、剑阁,青川至江油,与成都至绵阳至乐山城际铁路相接。其中,桥梁127公里/48座,隧道189公里/34座,桥隧比高达92.1%,是我国艰险复杂山区铁路最为艰巨的工程。众所周知,站房与隧道照明系统和LED应急指示灯主要为事故抢修、故障排查和旅客疏散等情况下提供光源和指示;隧道环境恶劣,电能质量相对较差,照明系统运行异常,对隧道列车应急事故处理、及时发现故障隐患等产生极大的不便,是铁路行车安全的重大隐患。
柏克工程技术团队深入西成高铁隧道现场考察,基于负载特征描述和供电实际环境,经过缜密的方案论证,为西成高铁制定的隧道专用应急电源方案,确保供电可靠性与稳定性,更着重防腐蚀、防潮湿及防粉尘等环境适应性设计,受到了用户的大力认可。据了解,应用于西成高铁站房及隧道照明专用EPS应急电源达700多套,整机效率高、应急切换时间小、体积小,高海拔依然表现出高可靠性,该产品同时集成了物联网技术,可远程管理,从而实现无人值守,非常适合偏远的隧道环境,完全可以满足西成高铁隧道应急供电的需求。
十年间,中国高铁建设不断刷新世界纪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从无到有,从追赶到超越,从东部走到西部,从“四纵四横”到“八纵八横”,中国高铁的大发展开启了人类交通史的新纪元。
十年间,柏克为中国高铁事业建设源源不断地输送优质的产品和领先的技术,成为中国高铁建设事业坚定的电力守护者。从云桂高铁、厦深高铁、广深港高铁,到武广高铁、沈丹高铁,柏克足迹贯穿中国南北;从京沪高铁、大西高铁到兰新高铁、宝兰高铁、成渝高铁,柏克印记跨越中国东西。
十年间,柏克坚定不移地驻守在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后方,成为中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强劲后盾。
携手西成高铁,力破蜀道千年难,开启蜀道新纪元!返回
|